科粤

服务热线:400-812-2158

新闻中心

行业资讯

首页 >> 新闻中心

AI生成专利技术内容已踩红线!



近期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通知,正式为AI生成专利内容画上红线,而这背后更有坚实的法律依据和严厉的处罚机制。


专利制度的本质是激励真实创新,这一原则在《专利法》及审查实践中有着明确体现。根据《专利法》第二十条规定,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应当符合诚实信用原则,不得滥用专利权损害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。《专利法实施细则》第十一条则进一步明确,申请专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。提出各类专利申请应当以真实发明创造活动为基础,不得弄虚作假,发明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,而AI生成的内容显然无法满足这要求。

专利审查指南虽未直接提及AI生成内容,但对发明创造的“真实性”和“可追溯性”有严格要求。审查实践中,AI生成的技术文本往往呈现出明显的程式化特征,具体表现为表述模板化、逻辑链条断裂、技术细节模糊,这些都与“真实研发过程的客观记录”要求相去甚远。审查员在实操中发现,这类AI生成内容普遍存在“创新点漂浮”现象,看似专业的术语堆砌下,缺乏真正的技术突破和实践验证。

从专利制度本质来看,一项发明创造必须凝结人类的智力劳动成果,能够追溯完整的研发链条。AI生成的内容本质上是对现有技术的重组优化,无法形成真正的创造性贡献,更难以提供可验证的实验数据和研发记录。这也是为何审查指南强调,专利申请文件必须“基于真实的发明创造、研究成果及相关资料”进行撰写。


2025年6月4日,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布《关于在专利申请文件中禁用AI直接生成内容的通知》,为AI专利申请行为划定明确禁区。

第一重处罚针对首次违规行为,相关预审案件将直接不予通过,并向申请主体和代理机构发放《预审质量告知书》。这意味着企业的专利申请周期将被迫延长,错失市场先机。

第二重处罚适用于情节严重的情况,根据《备案主体、代理机构预审服务管理办法2024年版本》规定,违规主体将被暂停预审服务资格,并纳入分级分类管理的负面清单。进入负面清单后,企业未来的所有专利申请都将面临更严格的审查。

第三重处罚则触及法律底线,对于明显违反《专利法》及实施细则的行为,将直接上报行政主管部门并建议采取行政处罚措施。这不仅会导致专利申请失败,更可能影响企业的信用记录,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、政府项目申报等产生连锁负面影响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南京预审中心已启用专业文本检测工具和专家评估机制,能够准确识别AI生成内容的程式化特征。在2025年四月到六月的预审典型质量问题通报中,已有5起案例因“涉及AI生成技术内容”被认定存在非正常专利申请嫌疑。


面对AI技术浪潮,专利申请的正确姿态应是“合理利用而非过度依赖”。南京预审中心的通知明确指出,专利申请文件“应当由申请人或其委托的专利代理机构,基于真实的发明创造、研究成果及相关资料,通过人工撰写、制图、编辑及整理完成”。这意味着企业可以使用AI进行文献检索、技术分析等辅助工作,但关键技术方案的撰写必须由专业人员完成,并确保内容来源于真实研发活动。